●本報記者阿拉騰文/圖
偶然閑逛,來到玉泉區,踏著青石板,撫摸有著飛檐的赭紅墻,入眼的滿是古香古色的建筑與物件,更有召廟的神秘與莊嚴,仿佛行走間觸碰到歷史的卷帙,心漸漸沉靜下來。特別是如今匆忙的生活節奏,更會讓人對安靜愈發向往,卻也愈發難以安靜。正如此刻,在玉泉老街逛倦了,找個安靜的地方安頓身心方合心意:在大召前街,推開兩扇偌大、暗銅色的大門,就是阿逸多禪意生活館的地界了。
太陽神圖騰、潺潺的流水、自在游走的魚兒,拾原木色臺階上二樓就是布置各異吃素餐的雅間。有的坐蒲團,有的是木椅,雖是各異,這里的設置卻一列簡潔、質樸,木、棉、竹、藤,自然的姿態在這兒以更加貼近心靈的形式存在。
落座,上茶,執一小碗清茶,抿一囗自釀的葡萄汁,然后就開始了美食之旅。香醇的粥、可囗的菜品,以玻璃器皿盛裝、仿佛花束一般的熱甜南瓜汁……令人唇齒留香,回味悠長。
餐后,端坐木色發白的茶桌,聽茶師青風引導:左手舒展、右手自然握合,均置于茶桌上,雙腳著地,端坐,目微閉,進入茶前安心階段。諸事放之腦后,自覺觀照內心,察覺呼吸,用神思撫觸身體的每一部位,并漸次放松。
之后,伴著《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青風的引導下,一杯杯啜飲大葉普洱茶,果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在飲茶中,物我兩忘,惟有貼服自己的內心,讓她與茶一道,安靜下來。吃食餐、品茶道,于都市繁華間感知自然,安頓身心,這也許正是阿逸多禪意生活館給人帶來的最大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