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歷經10年策劃、拍攝的電視劇《大盛魁》就要開播了。身為此劇顧問,我經歷了它成長的全過程,撫今追昔,感慨頗多。著名作家鄧九剛的長篇小說《大盛魁商號》出版時,他和王新民導演并不熟悉。我介紹他倆見面,在他倆共同熱愛的青城的街頭,鄧九剛贈了一冊《大盛魁商號》給王新民,兩個人只是客套了幾句。也許就在那個迷離的黃昏,在街市一角,王新民就決定拍攝電視連續劇《大盛魁》。

“大盛魁”這個文化概念,一直在王新民心中輾轉滾動。到2006年,正趕上呼和浩特市玉泉區進行舊城改造,有關部門亦支持王新民拍攝連續劇《大盛魁》,決定恢復大盛魁舊址,并建造大盛魁博物館,在玉泉區舊城改造中,恢復老歸化城舊貌的一部分,使之能成為集旅游、商業、影視拍攝一體的影視城。這一決定得到了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2007~2008年間,王新民開始籌拍《大盛魁》第一部:創業。與此同時,根據王新民的設計理念而打造的大盛魁文化創意產業園開始動工興建。2009年,《大盛魁》第一部開機,于2012年拍攝完畢,但由于發行不順,擱置了5年多。
這次電視劇得以正式播出,經過時間的沉淀,我們更能看清其深刻內涵。王新民認為,大盛魁商號能夠將艱苦創業和誠心經營作為文化內容融入旅蒙商貿中,才讓商號開發出地域和人氣的巨大潛力,激發起經濟活力,足以操作商貿業、手工業、服務業、金融業等,依靠勞動與創新,創造并駕馭了資本,譜寫了260多年的輝煌篇章。
以往大多數描繪晉商的電視劇,都以傳奇故事為主線,再現當年晉商的生活狀況。王新民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努力追求主題的超越性,超越了故事本身,把故事當作載體,承載歷史真相。觀眾們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時,會漸漸地悟到:人要活下去就要有維持生命的物質資料,這些資料的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就是歷史運行的動力。
在我國,這樣深刻主題的影視劇并不多,它同時也在揭示“一帶一路”的歷史功績和現實意義。這部電視劇擱置5年而今播放,不但不顯陳舊,反而更顯光彩,足以說明真正的藝術精品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和超越時空的魅力。
王新民導演和編劇李世明、王路沙及創作團隊為觀眾帶來這樣一部優秀的電視劇,其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借鑒。他們的成功在于他們格外重視文化研究,為了編好劇本和拍好這部戲,王新民團隊多次到晉商發源地山西考察,與研究晉商的學者專家座談,收集有關晉商的資料。他們還沿著當年的駝道訪問了蒙古國和俄羅斯,收集了國外研究晉商的資料。在劇本創作之前,他們還拍了紀實電視片《茶葉之路》。當他們熟悉了文化,才開始真正創作,把文化運用到電視劇當中。
在大召參加《大盛魁》首映式時,我即興寫了一打油詩,算是這篇文章的結尾吧,詩曰:十年攝晉商史,一條文脈永駐。銀屏一顰一笑,再現一帶一路。王導二番三番,續拍兩部三部。而今歡慶首播,西口春風又度。文/李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