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人類收藏歷史記憶和熔鑄新文化的殿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宣傳文明成就的重要標志和窗口。博物館擔負著保護、研究和展示文化遺產,融匯生態文明和科技文明,推動人類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職能。加快博物館事業發展,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創新發展草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多年來,內蒙古的博物館事業發展以黨的政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在場館建設、免費開放、陳列展示、社會教育、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文化產業、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為滿足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教育學習需求,實現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生,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貢獻。
內蒙古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全面推進精神文化建設,加快建設民族文化強區,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先進文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mdash;—編者
大盛魁票號大盛川遺址。
“一個大盛魁,半座歸化城。”民間的俗語講述了歷時300多年的商號——大盛魁的繁盛。
在呼和浩特市,有一座以展示大盛魁商號傳奇歷史的民營博物館——大盛魁博物館。
大盛魁博物館坐落于玉泉區大盛魁文化創意產業園北區。大盛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呼和浩特市第一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北區為博物館和藝術園區,如今已成為呼和浩特的文化名片。
千余件藏品主題展示,回首輝煌
大盛魁博物館館長張書平說:“現在是冬天,游客少,夏季時,博物館每天接待游客一二百人。”
清代風貌的建筑群落雕梁畫棟,牌匾上“大盛魁”三個金黃的大字熠熠生輝,朱紅色的大門,門前是雕刻精美的看門獅和上馬石,一如清代時的深宅大院,彰顯著主人不凡的氣勢與地位。
“大盛魁這三個字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張書平說,“大,是指規模之大,大盛魁有82家分號;盛,是指事業之盛,鼎盛時期單公積金就有一億兩白銀,當時清政府的一年財政收入才3000萬,可以說富可敵國;魁,是指專業之精,它是亞洲最早的二權分立的股份制企業。”
大盛魁商號號規
跨入大門,迎面的廊柱有一副對聯:步八千里云程披星戴月,集廿二省奇貨裕國通商。據張書平介紹,這副對聯原件掛在大盛魁總號的大門上,講述大盛魁經營范圍之廣、經營貨種之全和經營之艱難。博物館門廳里有仿真動物模型,一峰馱著茶葉的駱駝、一匹背著褡褳的蒙獒犬。駱駝、茶葉、狗,是大盛魁旅蒙貿易的標配。極盛時,大盛魁有駱駝2萬峰,蒙獒護衛犬近千頭。門廳的墻上掛著一幅大盛魁商貿圖,上面繪制了駝道、京羊道、茶馬大道,遍及歐亞大陸。
博物館是三進的院子,共有9個場館,占地1000多平米,每個場館按不同的主題展示陳列,共有藏品千余件?;饦?、棉衣、票據、龍斗、獨輪車、戥子秤……從起源到業務范疇,從牌匾、碑文拓片,到生產經營用具,從管理創舉到內部培訓書籍,一件件展品都講訴了大盛魁的歷史。
公元十七世紀末,清康熙年間,王相卿、張杰和史大學在殺虎口建立大盛魁商號,后將總號遷入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舊城)。大盛魁以放“印票”為主,經營茶葉、牲畜、皮毛、藥材、日用百貨及票號等業務,貿易網絡遍布中蒙俄三國。
“上到綢緞,下到蔥蒜,大盛魁的業務范圍很廣,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不涉及的。”張書平說,“他們最值得稱道的還是創立的‘二權分立’的股份制,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大掌柜負責經營,職業經理人持股分紅。”
大盛魁從創立之初,就創立了以“人力股”(給企業骨干入股)為基礎,結合“財神股”(公積金雛形)、“永遠身股”(給三位創始人入股)和“狗股”(給建立奇功的狗入股)多種形式的股份制,堪稱亞洲股份制鼻祖。
“大盛魁的輝煌不僅局限于商業成就。”張書平說,“在抗日戰爭時期,大盛魁曾幫助中國共產黨打通了內蒙古通往俄羅斯的紅色交通線。”
五六年時間走街串巷,艱辛建館
張書平指著展柜內的一張烈士證書說:“這是段履莊的,1940年他曾被日本人抓去迫害,被營救出來3天就去世了。1989年,段履莊被追任為革命烈士。”
段履莊是大盛魁商號歷史上名氣最大的掌柜。為了這個烈士證,張書平沒少費心思。他多方打聽,幾經周折才見到真品。
段履莊烈士證書
從2010年開始,張書平便開始了對大盛魁文物的收集,呼和浩特市的文玩市場、收藏狀況他門兒清。走街串巷了五六年,2015年大盛魁博物館終于建成。
“這些藏品有些是我們費盡心思買回來的,有些是跟收藏者合作進行展示的。”張書平指著一枚大盛魁總號印,向記者講訴它的來歷。
馬鞍
2014年7月,張書平收到消息,太原有大盛魁總號印。張書平便和同事開車來到太原,古玩早市、古玩集市、古玩商城、古玩一條街……張書平轉遍了太原的古玩市場,沒有找到。第二天,他又來到祁縣,轉了一天,只收到了幾本賬簿。幸好,祁縣有人告訴他,總號印在平遙。張書平又馬不停蹄趕到平遙,最終在平遙廢棄的古玩市場找到了這枚印。軟磨硬泡了好幾天,可對方堅決不出售。藏主是做煙標系列收藏的,張書平腦子一轉,“呼和浩特有人也搞這個,若我拿煙標來換,說不定有門。”張書平連夜返回呼和浩特市,買了一些煙標拿到平遙,對方感受到張書平的誠意與決心,終于同意置換。這前后總共花了張書平大半個月的時間。
張書平又指著一件瓷器說:“這是我們名譽館長張先生的藏品,我們館展示的有很多都是他個人收藏的藏品。”為建成這個博物館,解決資金不足以及收藏者沒有出售意愿的難題,大家想了個折中的辦法,就是和收藏者合作,簽訂合同,“借物展覽”。
“我們館雖然目前藏品不算多,但我們是在研究文化的基礎上來拓展實物,只要我們的方向對了,剩下的只是時間和資金的問題。”張書平說。
賬本
展館內三位創始人塑像
三百載文化系統挖掘,指引未來
大盛魁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是呼和浩特市教育基地和外宣基地。據張書平介紹,自2015年開館以來,大盛魁博物館接待了來自蒙古國、俄羅斯、匈牙利等不少國家的國際友人,匈牙利企業協會主席丹尼爾曾在參觀大盛魁博物館時,表示對大盛魁商號“二權分立”的制度特別欣賞,并佩服財神股的建立。
張書平說:“展示只是一部分,我們館主要做的工作是對大盛魁商號精神文化方面的挖掘,不是以物說物,而是有系統的文化引線。我們研究大盛魁為什么強大,并對未來指引方向。”
博物館并非張書平個人的,而是公司的。張書平是呼和浩特市富恒房地產公司的職員,據張書平介紹,最初公司的創始人中有幾位是大盛魁的后人,他們希望建成一個如大盛魁商號一般跨行業、多種經營的“大盛魁集團公司”,發揮大盛魁的品牌效應。雖然集團公司沒有建成,但收集大盛魁文物、挖掘大盛魁文化內涵的初衷沒有變。
“敬勝怠以敬立商以商救國,義勝欲以義取利以利濟世。”這副對聯便是張書平總結的大盛魁商號得以經營近300年的秘訣。
張書平說:“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大盛魁首先是多民族團結的典范,其次它‘二權分立’的股份制企業制度以及跨行業多種經營的方式,都對現代企業具有借鑒意義。所有這些經營管理理念構成了大盛魁的精神文化內涵。”
茶葉罐
大盛魁小號天順泰廣告
|